宁波市江北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作为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手段,并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在该区的《政府职能转变任务分工方案》中明确:“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大社会办医招商引资力度,优先支持举办上规模民营医疗机构。”通过两年的努力,社会资本办医得到快速增长,打造了一批有江北特色的高端民营医疗品牌,大幅提升了公共服务品质。全区新开业民营医疗机构18家,新增医疗业务用房3.9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50张、卫技人员267人。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87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61家,床位数402张,占直属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的43.2%,提升幅度居全市第一。该区的主要做法是:
一、全方位扶持,营造互惠共生发展环境。一是对民营医疗机构落实与公办医疗机构平等的法律地位。实行受理前预审查制度,使相对人提前掌握许可要求,在房屋租赁、内部装修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审批效率。主动上门服务,全程跟踪了解其在机构设置、执业验收、床位核定、医师注册等审批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第一时间予以规范指导。不定期组织辖区公立医疗卫生单位、民营医院主要负责人座谈,加强公立民营间的沟通联系,促进相互了解。二是统一纳入管理体系。将辖区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纳入同一管理体系,提供统一质控、培训、招聘平台,院前急救、用血纳入统一调度。对纳入社会保障定点的民营医疗机构,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统一的网络设置和管理要求。2015年以来,东易大名医院、康养医院等民营医院通过区卫生局统一招聘平台招聘卫技人员78名,区妇保院对东易大名医院开展母婴技术执业和助产技术业务指导10余次。三是探索公私合作模式。2015年以来,该区在省内率先开启“民办公管”新模式,康养医院增挂“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养分院”牌子,东易大名医院增挂“宁波市妇儿医院东易高级产科部”牌子,通过医疗服务、培训进修等帮扶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诊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四是推动社会效益产出。经过提交申请、材料审核,诊疗环境、专科器械配备、消毒无菌隔离、废弃医疗物处置以及医师资格实地考察与核查后,自2013年开始,5家民营口腔机构纳入辖区实施免费口腔健康检查和免费窝沟封闭防治龋齿术的定点医疗机构。2015年,5家民营机构共完成窝沟封闭518人次,每人次政府出资补贴60元。
二、多元化引进,构筑差异互补发展平台。一是支持举办高端医疗机构。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有高技术、高水平、大规模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如东易大名医院作为宁波市首家以JCI认证标准建立的妇产专科医院,提供产前、产时、产后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的妇幼保健服务;康养医院则是我市首家以老年病康复、护理、治疗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二是探索民资参与改制重组。如光明眼病医院成功由公立“转型”民营,引进国内知名的爱尔眼科集团负责运营,平稳驶入发展“快车道“。2014年6月正式营业以来,月均门急诊服务人次1.2万,其医院规模、手术量及技术实力均稳居宁波眼科业前列。三是引入境内外品牌医疗实体。如国内最大口腔医疗连锁机构拜尔口腔在宁波市首家医院2015年4月落户江北,填补了该区高端口腔专科医院的空白。江北拜尔口腔医院营业面积约2172平方米,拥有综合治疗牙椅31台 、病床15张,此外还拥有CPCT机(专业牙科CT)、水激光等高端设备。
三、规范化管理,形成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一是加强依法执业监管。2013年,该区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民营医疗机构远程监管,共设10个监控探头,涵盖大厅、诊室外、医疗废物暂存室、消毒室等处,实行24小时无间断视频监控。在试点基础上,2014年在全区所有设妇科门诊的8家民营医疗机构建立远程监控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全覆盖。二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信誉公示”制度,在公示内容上增加“机构性质”一栏,注明医疗机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根据得分,中小医疗机构信誉等级分为示范、规范、合格等类别,同时在网上进行公示。目前,所有的136家中小医疗机构均已开展信誉公示,公示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