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委编办依托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以数字赋能、整体智治为动力,以系统共管共用、数据共护共享为目标,在积极提升实名制系统数据精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完善数据监管,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督,构建起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与监督检查长效协同机制。
一、着力提高数据质量,夯实信息基础
着眼于解决数据覆盖不全、输入不准、信息不真的问题,强化数据层级覆盖程度,提高数据跨部门共享程度,加大数据跨系统共用力度,进一步强化纵向横向和线上线下协同,确保实名制系统数据的及时、准确、权威。 一是实现一个系统全纳入,保证数据全。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行政、参公和事业编制的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全部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做到财政供养人员全覆盖、不遗漏、无死角。 二是实现一套信息严审核,保证数据准。借助机构编制数据月报、年报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加强与组织、人社、财政、巡察、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随时更新人员调动、退休、离职、职务职级变动等变化情况,全面掌握单位机构规格、编制类型、经费形式、实有情况、职务职级配备、人员“三龄两历一身份”等事项。 三是实现一个流程全打通,保证数据真。编内系统中包含了用编申请、人员入编、人员出编、中层用职申请、职务更新等流程。编外系统中包含了编外用工岗位指标核准、岗位变动、人员进出和人员考核激励等功能,线上流转审核更为高效,数据归集整理更为真实。
二、着力探索数字智控,创新服务管理 着眼于解决影响决策效率、执行效率、服务效率的问题,以实名制系统及时提取分析各类数据和信息要素,为领导综合分析研判提供直观参考,为相关部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详实依据,真正做到“让数字说话、用数据决策”。 一是服务机构职能改革。根据全区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需要,将机关事业人员养老保险情况与实名制数据库比对核实,全面摸清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底数,为改革提供依据。 二是服务编制动态绩效管理。从年龄梯度、学历层次、专业结构方面对全区机关事业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发展要求和趋势,更好提出编制使用和人才储备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人员编制管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综合本年度自然减员、公开招录等出入编事项,搭建好人员编制“储水池”,助力事业编制周转制度落实。根据涉及编外用工的各种工作需要,对全区编外用工数据分不同的类型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为严控编外用工总量、规范编外用工管理提供依据。 三是服务机关效能提升。助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周期“一件事”,进一步优化联办流程,实现介绍信等审批材料网上流转、系统留存,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领导干部入编、职务变更等相关数据更新维护,逐步推动“跑零次”向“掌上办”迭代升级。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动态管理台账,及时为巡视巡察、干部监督、审计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三、着力完善数据监管,规范任性行为 着眼于解决数据更新如何及时、权责边界如何界定、责任链条如何栓紧等普遍性问题,借助实名制系统等科技力量,压实全区各部门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从源头堵住监管死角漏洞,真正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实现智能化升级、智慧化跃升。 一是实现常态化核查比对。联合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通过实名制系统比对,开展机构编制、工资政策执行等自查自纠工作,推动编制职数、在编人数、财政供养情况的相互印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正,查漏补缺,实现数据检查无盲区。结合机构编制月报工作,实行一周一校验、一月一校对常态化工作机制,督促各部门维护部门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实有人数、职务职级、事业人员岗位情况等数据。今年共发现在编不在岗、超指标使用编外用工、使用不规范的单位名称和双法人登记等6类问题,并持续抓好整改落实。 二是开展目标管理考核。将实名制数据更新的准确性、及时性纳入全区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流程,及时完成数据更新、统计报表、系统维护等工作,并进行督查评估,促使各单位高度重视实名制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三是建立红线预警机制。结合年度编制使用计划、月度报表,依托实名制系统对各单位编制总量及余量进行分析测算,在各部门(单位)及其内设科室满编或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等违规操作的第一时间发出提示性信息预警提醒。对满编、超编等问题重点监控,不予批准使用编制,督促尽快消化超编,严守用编进人和规范管理红线。同时将实名制信息纳入区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建立每季度一次与区纪委信息交流机制,并强化实名制信息综合运用和大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