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关于城乡现代社区建设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社区“五定”精细化管理水平,宁波市镇海区委编办牵头在全市率先对全区50个城市社区“五定”规定迭代升级,通过社区岗位员额动态调整、社区组织架构重塑、人员岗位优化并上墙亮显,有效推动各个社区力量更有保障、自治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群众办事更容易找人。
一是动态调整员额,确保各个社区力量更有保障。2023年6月,区民政局、区公安分局、区统计局等部门经过精准统计,明确全区城市社区常住人口为40.04万人,比2022年核定岗位员额时采用的“七普”数据增加1.53万人。区委编办按照每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员额22名的标准,新增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员额34名,核增后全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员额为881名。随后,综合考虑各社区常住人口、面积、网格数、市场主体数、一老一小占比、流动人口占比、物业覆盖率等多方面因素,对全区50个城市社区和3个产业型社区逐一调整核定岗位员额,其中9个社区的岗位员额比2022年减少了1至2名,11个社区的岗位员额比2022年增加了1至5名,岗位员额有调整的社区数占全区社区总数的38%。如蛟川街道青枫社区、庄市街道联兴社区均因拆迁安置居民大量入住各增加了岗位员额5名。社区岗位员额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为全区各社区提供了更加精准、更为有力的力量保障。
二是重塑组织架构,确保自治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全区各社区结合自身居民及业态特点、辖区资源分布及下步发展需要,重塑社区组织架构,构建“基本+个性”组织架构体系。各社区按照“1+1+3+X”模式,统一设置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3个委员会。根据社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亮点,自主设置1-3个个性化委员会,全区50个社区共设置了105个个性化委员会,以更好凝聚社区内各种资源,使它们在社区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如蛟川街道俞范社区根据社区范围内居住的少数民族同胞较多的情况,自主设置了民族团结促进委员会;庄市街道汉郡社区根据社区范围内外籍人口比较多的情况,自主设置了外籍友人服务委员会;骆驼街道新晨社区根据社区范围内中小学校较多和“友伴·新晨”儿童友好邻里中心建设需要,自主设置了儿童友好委员会;招宝山街道城东社区根据社区范围内居住的老年人比较多的情况,自主设置了社会保障与救助和老龄工作委员会;骆驼街道箭港湖社区、金东社区和庄市街道高教社区、湖滨社区、锦绣社区、兴庄路社区等根据社区范围内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较多的情况,都自主设置了街区服务委员会。
三是统一上墙亮显,确保群众办事更容易找人。区委编办牵头对全区各社区组织架构按照“1+1+3+X”模式差异化设置,对社区工作岗位按照“共性+特色”分级分类设置,并对全区社区组织架构、人员岗位上墙亮显工作进行部署,下发《镇海区社区组织架构、人员岗位亮显参考模版》,指导全区各镇(街道)和各社区做好上墙亮显工作。全区各社区利用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室外的公示栏、宣传窗、走廊过道等阵地空间,因地制宜地对社区类型编码、“1+1+3+X”组织架构和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以及全体社工的照片、姓名、岗位、手机号码等内容上墙亮显,既方便群众到社区办事找人,也有利于接受群众实时监督,有效提高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