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资讯 / 工作动态
2023年特色工作盘点│服务保障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
 发布日期:2024-02-22
 

编者按:宁波市委编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以及省委、市委加快打造“三支队伍”的部署要求,立足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优势,统筹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提供坚实支撑。工作做法分别在《中国机构编制》杂志2024年第1期以及《宁波信息》、《组工情况》简报刊发推广。现将有关做法转发如下,以资共鉴互学。

宁波人才日启动现场

强化机构编制支撑保障

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

宁波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立足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积极发挥机构编制资源在人才“引育用留”中的支点作用,从管理体制、用编机制、服务环境等方面系统谋划、稳中求进、协同发力,为开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体制机制保障。

宁波人才之家

一、优化体制机制,增强人才招引内生动力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指示,从优体制、强改革、建制度等方面多维赋能,全方位激活人才招引“引擎”。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持续优化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履行主体责任的人才工作格局,联动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建立健全会商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作,着力协调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注重改革赋能。结合推进开发区所属事业单位整合提升,优化教育、卫生领域事业编制资源配置,通过统筹调剂、划转下拨等方式,全力保障重点民生领域编制刚需,补齐开发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结合部门履职绩效考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合理设置人才工作个性化指标,持续跟踪评估部门人才工作实效。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研究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等规定,为引才工作提供编制保障。以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为例,充分体现以绩效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综合公立医院重要科研工作、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援助等情况强化编制支撑,支持公立医院搭建高层次医学创新平台、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医学创新特点的机构编制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强化精准供给,实施灵活高效用编机制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指示,从保障重点、提升效益、数字赋能等方面多点发力,全要素构建编制保障机制。

一是服务保障重点领域。着眼全市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编制资源调配力度,通过改革精简、优化调剂等方式,促进编制资源动态统筹调配、科学精准配置。围绕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和“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全力支持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重点院区建设。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保障,统一盘活编制资源,实行全市统一核定、周转补充,共核定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5.3万余名,激励编制平均比例为3.5%。

二是加大编制统筹力度。针对干部年龄老化、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建立市县两级编制周转制度,累计使用周转行政事业编制近百名,支持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专业人才、优化年龄结构。创新人员编制“三统筹”机制,建立基层人员编制和中层职数周转制度,各区(县、市)建立100名左右的镇街编制周转池,并以县域内现有镇街中层职数总量为基数,调剂镇街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总量的5%建立周转池,更好地满足基层引进紧缺人才需求。

三是强化数智分析研判。依托数字编办平台建设,加强对人员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分布等数据的统计分析,精准掌握短中长期人才需求和编制需求情况,支持各部门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等领域专业人才,加快补齐人才缺口。

三、注重问题导向,优化凝聚人才服务环境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重要指示,着力打通人才招引堵点难点,全链条优化集聚人才环境。

一是开辟人才引进通道。建立市级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为全市重点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项事业编制服务。将宁波人才院作为高层次人才“编制池”平台载体,其所需事业编制在市级事业编制总量内按需使用、专编专用、单列管理,重点用于招引符合市级高层次人才标准的各类人才,重点支持高等级创新平台引进人才。

二是破解人才身份难题。印发《宁波人才院入院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事业身份,可按规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职期间与企业等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工作关系,从人事管理制度上为人才松绑,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三是增强人才集聚效应。大力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紧缺人才,着力破解引才留才难、竞争力不强等问题。2023年,已引进市级高层次人才3批次共35名,其中顶尖人才1名、特优人才10名、领军人才4名、拔尖人才19名,为全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