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宁波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持续深化“六大变革”,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环境,实现了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为充分展示宁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探索、新举措、新成效, 浙江日报宁波分社联合宁波市委改革办,推出《深化改革看宁波》专题,关注一批标志性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展现宁波担当。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却常面临“权小责大”“属地责任泛化”“考核多问责多”的困境,“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如何为基层松绑减负、提升治理效能?近年来,宁波市通过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起一套“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的治理新体系,探索出一条“马壮车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改革首先从做强乡镇(街道)这一“塔基”入手。宁波明确乡镇(街道)聚焦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主要职能,并按照“1+4+X”模式综合设置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
人员管理变革,随之展开。宁波的改革打破了行政与事业人员身份界限,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推动绩效分配同工同酬、干部使用一视同仁。同时,坚持“减上补下”,推动县级部门执法力量向乡镇(街道)下沉,且人、财、物均由乡镇(街道)统一管理,实行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最大效能。
改革后,效果立竿见影。全市乡镇(街道)机构总数由1583个精简至969个,精简率达40%,同时纳入乡镇(街道)管理的人员较改革前大幅增加。全市行政执法编制90%以上用于县乡,76%的执法力量下沉到乡镇(街道)一线执法,县乡两级人员编制比例由原来的7:3优化为6:4,基层“塔基”愈发稳固。
职责不清、负担过重是基层的长期以来的桎梏。宁波紧紧抓住“基层应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这个关键,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三张清单”:乡镇(街道)基本履职事项清单、配合履职事项清单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
这套清单体系彻底理清了权责边界,切实把那些基层“接不住、办不了”的事项和任务卸了下来,构建起清晰的权责体系。据统计,全市157个乡镇(街道)平均梳理基本履职事项144项、配合履职事项平均75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平均85项。
与此同时,宁波深入开展“滥挂牌”、“减证便民”、“社区万能章”等专项整治,清理村社室内外标牌标识3.21万余块、制度牌板1.63万件,村社工作事项分别从2022年的105项和97项,大幅压减至65项和54项,真正实现了为基层松绑减负。
针对基层反映长期存在的58个痛点堵点,按职责不清晰、考核不合理、保障不到位等3个类别进行分类,明确市县部门承担哪些责任、干哪些事,街镇配合责任有哪些、具体怎么干。目前,23个考核不合理问题全面明确取消或优化考核举措,18个职责不清晰问题研究形成市县乡职责分工体系,17个保障不到位问题明确保障措施或列入部门收回清单,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积极推动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与综合考核有效衔接,聚焦乡镇(街道)的考核过频过繁、基层负担过重等问题,将履职事项清单作为考核基本依据,确保“清单之外无考核”,杜绝随意增加乡镇(街道)考核负担,环环相扣地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数字化赋能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宁波市镇海区先行探索深化清单运用、推动清单与基层治理“141”体系无缝衔接的有力举措。具体做法方面,将清单事项一一嵌入基层智治综合应用系统,按照清单事项“指令管理—流转处置—结果反馈—依单考评”的流程架构规范部门、乡镇(街道)依单履职,构建以清单为源头、以技术为支撑、条块有序衔接、运行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巩固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